查看原文
其他

哈佛教授十余年观察研究告诉你,儿童应对挫折的能力从何而来? | 头条

李钧雷 新校长传媒 2019-04-22


文章授权转载自文汇教育(ID:wenhuieducation)


每个儿童的成长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,家庭、社会、疾病等,都会在儿童身上施加影响。


为何有些在困境中成长起来的儿童,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美好发展之路?这取决于他们应对挫折的能力。而这一能力很可能来自他们生命中的“一个人”。


这“至少一个人”与孩子之间的持续互动,成为孩子在逆境中成长的动力。



1


过去十多年,我们研究了不同年龄、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和青少年,其中也包括孤残儿童。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、跨越不同背景的群体,他们有什么共同需要?我们又能赋予他们什么,来帮助其更好地发展呢?


也许已经有不少研究和数据可以回答这些问题。但我们的研究并非从数据出发,而是直接进入到儿童及青少年的不同生活场景,通过大量的拍摄,聚焦儿童与周围人的互动,来观察儿童的需要究竟是什么,以及如何满足他们的需要。


我们发现,成年人与儿童之间的持续正向互动,以及儿童的教育者和主要养育人之间的良好互动,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。


儿童自从出生后,每天都会与很多人产生联系,哪些人会对儿童的成长起到推动作用呢?很多时候,答案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。


一位美国儿童发展专家曾说过: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成分。即便每天只有几秒钟的互动,也很重要。因为这种互动,即便是大风吹乱我们的生活,即便使我们弯腰,但也不会使我们折断。”


过去十多年,我们一直在寻找、观察,什么样的人以及什么样的互动,可以成为孩子成长中的“回弹力”。


在资源贫乏的街头,在加州劳工聚居区,在纽约聋哑学校和儿童医院,抑或是加拿大北部的青少年临时居留所……不同逆境场景下,都能找到孩子身边的“至少一个人”吗?他们究竟是谁?



于是我们做了一项长达十年的实验,在匹兹堡街口的红绿灯处,观察参与交通管制的大妈。整个匹兹堡市共有120多位交通协管大妈,在每天上学和放学的这段时间,她们会站在这些红绿灯路口,维持交通秩序。


我们拍摄这些大妈们每天的工作场景,以及她们和孩子的互动,并进行跟踪分析。从拍摄的视频来看,大妈们在每个孩子过马路的时候,都会和孩子聊上几句。


从聊天的内容来看,大妈们熟悉每一个孩子的生活及特点,甚至熟悉他们的家庭,因为这些孩子的父母基本上也都在这个街区长大,有些街区还是非常贫穷、落后的地区。


而从互动的方式来看,和我们传统概念中的互动不同,大妈每次与孩子只有五秒左右的互动时间,一天下来最多十秒钟时间。


那么,这样一个大妈除了维护交通安全以外,对儿童的发展有意义吗?从对儿童的跟踪调查和访谈来看,这个大妈对他们往往产生了一种心理上的支持。



2


根据儿童发展回弹力研究,当孩子在逆境中长大时,往往会有很多心理上的缺陷。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,儿童在发展中出现了应对挫折的回弹力,使得他们即便经历逆境,依然能够身心健康地继续成长。


跨国界的研究显示,成长中有“回弹力”的孩子,在他的生命中,至少有一个人和他之间具有持久性的关系。在我们这项研究中,大妈某种程度上就承担了那“一个人”的作用。


调查还发现,与孩子有持久性关系的人越多越好。如果低于一个,儿童的回弹力就会受到很大损失;而即便这个“固定的人”每天与儿童的接触只有五秒、十秒的时间,也能够成为儿童发展的动力之一。


高质量的早教机构里,工作人员有时候承担了那“一个人”的作用,他们也许可以通过本能,而非各种培训来关注孩子的需求


基于这一认识,我们发现了另一个涉及所有儿童工作的答案,即对儿童服务机构的评估标准。


当家长为孩子寻找早教机构或者托育机构时,总希望找到高质量的机构。而所谓的高质量,在我们心目中往往是指有着较好的硬件条件和师资资源,甚至老师必须具有高学历。在科研和评估上,往往也是资源越高级,机构质量越高。


而我们在研究中发现,对质量产生影响的,往往是机构中那个成为儿童身边“一个人”的因素。高质量的儿童工作可能在高资源的地方,也可能在低资源的地方。很多高资源的地方,质量未必好。



一系列大规模科研评估显示,美国只有少数早教机构是高质量的,比例约为9%。但去年哈佛大学对全美家长进行调查却发现,近90%的家长对孩子的早教机构表示很满意。如果问及为什么,家长总是说,感觉自己把孩子留在那里一整天也很放心,因为那里有一个和蔼的人、可靠的人。这恰恰呼应了“一个人”的说法。



3


同样的例子,也能说明质量高低与资源高低并不完全一致。八年前,我曾去山东胶州的一个村庄考察,这里后来成为我们每年都会去学习的地方。


那是一个寄养村,青岛儿童福利院把大批孤残儿童寄养在村民家里。整个村庄和普通农村一样,800多户人家,最多的时候有200多个寄养儿童。村里为此重建了寄养儿童学校和康复学校。


在那样的乡村不可能有什么特教毕业生,农民出身的老师很多都是初中毕业,也没有经过什么专业培训,并非传统概念的专业人士。观察他们平时陪伴寄养儿童时所做的游戏,也都很简单、自然,没有高级的教具,都是些土办法、土游戏。


当时我拍下了视频,回到美国后找到了一位儿童早期干预专家,我的老师格洛克教授,并把“老师”和孩子的交流翻译成英文字幕给她看。这位专家是美国早期干预手册的主编,亦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残障儿童康复专家。


当她看了山东这个村庄的视频后大为赞赏,她说工作人员从事着非常专业的小组康复工作,并且在工作中体现了对儿童的尊重,“我们的本科毕业生甚至研究生,可能都比不上他们。”



儿童工作就像牙膏,什么是牙膏中必不可少的活性成分?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


所有牙膏中都有一种活性成分氟化钠,如果把儿童工作比喻成牙膏,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就好比是氟化钠。


互动关系影响到每一个人的生活成长。虽然那些乡村保育员缺少学术背景,但他们与孩子间的有效互动,为儿童营造了一个适宜成长的环境。



4


其实不论是儿童的学习还是成长,其动力都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。至于什么才是良好的、适合儿童成长的关系,有一些简单的标准可以遵循,这些标准可以用于我们对儿童服务机构的考察,用于对儿童工作的评估,甚至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。


这其中,最重要的一项标准就是回应——人与人之间互动的重要细节就是回应。


成人与儿童之间的互动有三种模式:一种模式是互动内容和方向被成年人或儿童单方面所占有,另一方不配合;还有一种是成人或者儿童单方面在做,另一方面在配合和服从;最好的模式就是双方都在发起互动,并且也在互相回应。


可以说,儿童对回应的需要与对温饱的需要同等重要,即使是最简单的互动也是儿童的本能需要。


当儿童发自本能地发起互动,并且我们也给予儿童本能的回应时,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有益于儿童成长的互动。正是持续的回应和互动,使儿童感受到自己身边存在着“一个人”。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默契的沟通,都需要回应。


除了回应,良好的互动还包括融合和学习。融合指的是,儿童身边的人是否能够帮助他或她融入其他孩子中,并观察和帮助儿童与其他儿童合作,当儿童身边的人看到孩子被忽略,是否有一种本能帮助他们融入。


至于学习,是指儿童身边的那一个人,是否能够主动帮孩子寻找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在哪里。通过观察孩子,在孩子能力的范围内,按照他们的需要找到他们的发展区。



任何与儿童相关的工作,乃至一系列政策的主要导向,其实就是推动实践,以帮助、鼓励、促进、增强儿童与周围的人之间的互动。不论是儿童还是青少年,最佳的成长环境是,和家庭里养育他的人有良好的互动、和专业教育工作者之间有良好的互动,并且养育他的人之间也有良好的互动,比如家校互动。


任何教育工作者都不是孤立的一个人,这些结合在一起,就是儿童教育工作的一个基本模式,在任何场合下,必须想办法推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、合作。


任何儿童工作的成效不可能脱开参与儿童工作的人。对从事儿童发展研究的人来说,最有意义的事情不是直接帮助儿童,而是帮助那些参与儿童工作的人。


(作者系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授)


“新校长传媒”投稿邮箱:

2594889720@qq.com


 你可能会感兴趣 

两会:教育不能光靠老师!家庭教育立法提上议程 

食堂怎么才能让所有人都放心?日本小学的配餐流程告诉我们答案

我带女儿逃离了那所“监狱”般的重点小学



来源 | 文汇教育(ID:wenhuieducation)

责编丨李丹


 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 

▼ 点击阅读原文」,获取会议邀请函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